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

  • 当代数字生活异化的实质、表征及消解进路

    张会来;刘旭原;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作为人类行为的附属产物转入数字空间,由此形成人类通过在数字空间中投射数字分身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生活内部的数字用户、数字算法、数字平台等要素逐渐朝着主体地位的弱化、走向分化的中心化以及技术支配主体的方向发展。在数字异化的理论框架下,数字化生活的范式以数据占有、主体数据聚集为前提,由利益逻辑经由算法控制的数据场域分发为过程,最终导致数字用户不得不在规定好的数据场域进行发展而呈现人身依附的状态。异化数字化生活的现实表征是数据占有不均导致数字空间内部的声量失衡、人类现实生活的日益极化以及人类的思考观察能力的日益削弱。面对这种情况,依托数字生活异化的分析框架,借鉴数字空间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规制算法逻辑、推动数实空间联动以及重建数字空间数据所有制,以消解数字化生活的异化样态。

    2024年06期 v.44;No.21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文学研究

  • 清代文人情感韵事的道德重塑与经典比附——以詹应甲、姚磬儿恋情的多文体书写为例

    孙凡晰;

    吴县举子詹应甲与秦淮女伶姚磬儿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秦淮河畔相遇,由此产生了一段短暂、真挚而凄婉的情缘。姚磬儿去世前后,詹应甲、友人及相熟文人以诗词、传记、墓志、小说、戏曲等多样化文体对此事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记录与书写。诸位作者虽然身份不同,但均对主人公形象的道德化塑造与整体故事的经典化比附非常重视,试图在公与私、真与假之间求得平衡。由此得来的作品群体兼具实录性与虚拟性,在事实之“假”中又隐藏着心理之“真”。

    2024年06期 v.44;No.212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红楼梦》异名梳理与致因考述

    付琳;黄威;

    《红楼梦》所传异名共计12个,可分两类:一类是书中所载异名,包括“红楼梦”“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以及简称“红楼”与“石头”;另一类是坊间流传异名,包括“金玉缘”“大观琐录”“警幻仙记”“幻梦记”“情界真诠”。导致《红楼梦》产生诸多异名的原因可归纳为:作者拟定“初名”与书籍最终“正名”不同导致的争论、作者对书籍丰富旨意概括而成、坊间流传过程中禁书政策导致的书商改名等方面。

    2024年06期 v.44;No.212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数字金融在农业领域的减碳增汇效应研究

    舒家先;邵张鑫雨;

    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确认数字金融具有显著的减碳增汇效应,并且该效应已经通过了稳健性和内生性的严格检验。研究发现,碳减排效应只在非粮食主产区显著;增汇效应发生在非粮食主产区,在粮食主产区会降低碳吸收。数字金融通过影响农业结构、农业技术水平、农村经济水平来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通过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碳吸收。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促进森林碳吸收,但抑制种植业碳吸收;数字化程度、农业技术进步在数字金融与农业碳排、碳汇的关系中发挥门槛效应,超过门槛值时,作用显著增强。据此,建议以数字金融推动乡村低碳经济发展,依靠数字金融发挥林业碳汇功能,因地制宜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

    2024年06期 v.44;No.212 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环境政策比较效率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新冠疫情冲击的“创造性破坏”经验证据

    徐金球;

    新冠疫情的冲击显著改变了世界能源消费模式。在疫情冲击的“创造性破坏”视角下,构建了环境政策效率比较框架模型,利用91个国家和地区疫情期间电力能源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了疫情冲击下不同环境政策工具与可再生能源消费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以确定疫情后世界能源消费趋势的系统性转变。研究发现,疫情冲击造成世界能源总体消费急剧下降,却导致了能源效率永久性提高,产出的能源强度相应下降,同时,能源消费向可再生绿色能源加速转变。不同的环境政策工具或组合,在驱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异质性。整体上来看,在以税收、交易计划和上网电价等市场化环境政策为主的发达经济体中,这种促进效应更为直接和显著,但在较多依赖补贴、排放许可及行政命令(CAC)等非市场化环境政策的新兴市场中,表现得较弱且存在滞后效应。

    2024年06期 v.44;No.212 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法学研究

  •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政法治保障研究

    李嵩嵩;胡东;

    新质生产力发展涉及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营商环境优化等多方面内容,行政法治能够为其提供独特的保障作用。行政法治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应以行政法定、行政均衡、行政正当和行政效能为指导原则,以行政法律规范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和行政争议化解体系的系统性完善为实践路径。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方面,应以“激励”理念为引导,推动“软法”“硬法”共治,因地制宜地开展行政立法,构建一体化的行政立法监督体系;在行政执法体系方面,应采用“参与性执法”模式,加强执法信息公开,保障多方主体参与执法的民主权能,落实行政责任;在行政争议化解体系方面,应贯通行政调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协作,推动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

    2024年06期 v.44;No.212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主债权罹于诉讼时效对抵押权效力的影响

    李志远;唐世齐;

    主债权罹于诉讼时效后,抵押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实现抵押权的,无论抵押人是否提出抗辩,人民法院均具有审查义务。此时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兼具双重法律地位,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同时也是抵押权行使期间,并且抵押权行使期间在性质上应属于除斥期间。另外,主债权执行时效期间也可作为抵押权行使期间,但应有条件限制。同时,为保障抵押人的再融资权利、充分发挥程序法的工具价值,便于抵押人在主债权罹于诉讼时效后请求涂销抵押物之上的权利负担,有必要增设登记型担保物权涂销程序。

    2024年06期 v.44;No.212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历史与文化研究

  • 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范连生;杨柳;王佳慧;

    合作化运动开始后,一些农民暴露出来的散漫、狭隘、保守等缺点,严重背离了集体生产的要求和合作化运动发展的需要。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思想政治工作的蓬勃开展,使社员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广大社员懂得了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加速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巩固和发展了合作社,推进了合作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2024年06期 v.44;No.212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学前教育研究

  •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幼互动识别技能评估工具的验证研究

    胡碧颖;王芊蔚;管琳;

    以山东省某本科高校132名学前教育专业四年级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检验“互动与学习视频评估工具”(Video Assessment of Interactions and Learning, VAIL)用于评估中国师范生师幼互动识别技能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结果显示,VAIL呈现以情感支持、班级管理、教育支持等三个不同师幼互动领域为因子的三因子模型结构,且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VAIL总分及部分因子分与师幼互动知识和教育支持领域实践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较好的关联效度。建议教师培育项目持续关注师范生的师幼互动知识储备、识别技能与实践水平,将标准化评估工具高效运用于评估、跟踪与提升师范生相关专业能力水平。

    2024年06期 v.44;No.212 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自然科学研究

  • 椭圆柱离子晶体超表面能带结构分析

    周胜;牛丽;杨瑞;

    计算了电介质、金属和离子晶体(ZnS)椭圆柱超表面的能带结构和光场分布。在THz频率范围内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保持不变,金属介电函数一直小于零,离子晶体介电函数随频率变化。在低频区间离子晶体超表面色散关系和电介质类似,高频区间离子晶体超表面色散关系和金属类似,在离子晶体介电函数变化较剧烈的区域,色散关系比较复杂。

    2024年06期 v.44;No.212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杏北油田采出水处理系统优化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

    张鹏;

    为解决杏北油田部分区域采出水处理系统负荷率较低或站间负荷不均衡以及个别采出水处理站主体工艺适应性差、设施老化严重的问题,从开发预测、站库布局、不同工艺特点等多个角度出发,分别对杏一至杏二区东部深度采出水处理系统、杏一至杏三区西部普通采出水处理系统实施了核减站库、主工艺调整等优化措施,措施实施后两个区块的采出水处理系统负荷率分别提升了27.2%和22.6%,且日常维护费用显著降低。规划思路可为其他油田采出水处理系统的优化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4年06期 v.44;No.212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

  •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表征、困惑与出路

    张亚婷;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整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资源,旨在提升教育效率与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的立体化构建、教学方式的一体化融合、教学主体的协作化互动以及教学评价的全面化实施。然而,就当前实际应用状况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进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时,面临着师生能力素养不足、课程建设不够完善、教学平台功能有限等挑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应用的实际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加强相关主体的教学素养培养、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系、完善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等,以期为推动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4年06期 v.44;No.212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雷伟;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必须准确把握“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内涵。教学工作体系是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学时学分是量化指标,实践活动是重要载体,基地建设是有力支撑,这些方面形塑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严密逻辑整体,共同形构了“社会大课堂”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准确理解并科学把握这些方面的资源和条件,对于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助推“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6期 v.44;No.212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