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

  • 以文化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三重逻辑

    郭忠宝;李加明;

    文化创新贯穿中华文明的数千年发展历程,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引领性与动力性作用。厘清文化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是把握二者有机统一的关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三个维度系统梳理文化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赋能文化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中逐步推进。在历史维度上,文化创新在传统文明演进、近代民族危机、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等关键历史节点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文明根基与精神动力。在理论维度上,文化创新在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发展规律与价值指向,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在现实维度上,文化创新深度嵌入经济发展逻辑,支撑新发展理念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并通过现代化主体的塑造推动社会整体文明形态的深度转型。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以文化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理据,是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关键路径。

    2025年05期 v.45;No.21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探析

    邓显超;谢欣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需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辩证关系,解决好“怎么建构”的问题。具体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做到言之有理;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关键,做到言之有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为依托,做到言之有据;以有效开展多维文化叙事为导向,做到言之有方;从而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使当代中国理论、中国价值更好走向世界。

    2025年05期 v.45;No.217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新东北文学”的生态文艺之路——论《草木志》的三重生态

    王平;闫秋实;

    老藤的长篇小说《草木志》以其独特的内容和结构设计,展现了“新东北文学”书写乡村振兴、传统文化精神再生以及生态美学的新篇章。以鲁枢元“生态三分法”为框架,可以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层面深入解析。小说以草木意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乡村社会治理、集体记忆传承与现代转型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此同时,小说彰显了传统文化精神与个体内心世界之间的互动。总之,这部小说不仅体现了生态批评理论在“新东北文学”中的实际运用,更为当代文学如何融入自然、社会与人的精神开创了新的路径。

    2025年05期 v.45;No.217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字研究

  • 儿童话语标记语研究的诠释与展望

    滕达;

    儿童话语标记语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萌芽期主要探究单一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和语用功能;探索期关注儿童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结构层面的时序关系以及语境敏感性问题;发展阶段则注重叙事体裁的话语标记语研究以及不同群体的对比研究。在理论维度上,发展阶段的研究也从单一的连贯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儿童话语标记语研究需要基于自然口语语料库构建跨学科的理论视角,进一步探求其运行机制和发展动因,为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45;No.217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劳动力转移和数字农技推广对农户采纳极端气候防控技术行为的影响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韩会庆;白玉梅;

    防控技术是缓解极端气候风险的重要举措,数字农技推广则是农户获取极端气候防控技术信息的重要途径。伴随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农户面临生产管理与技术采纳的双重难题。通过对贵州省642份农户调查数据开展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程度对农户采纳极端气候防控技术及其持续采纳意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数字农技推广能够显著提升农户采纳技术的程度与持续采纳意愿,数字农技推广在劳动力影响农户应对极端气候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应从强化农户信息素养、优化现行农技推广方式以及实施差异化推广策略等方面,推动农户积极采纳极端气候防控技术。

    2025年05期 v.45;No.217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护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基于ERG理论视角

    李晓晖;李梦苏;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医保、医疗、医药三者的协同发展与高效治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体制进行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与自我发展的生动体现。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护理人员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开始重视护理人员的激励问题。当前,护理人员激励机制面临护理人员队伍供给总量难以契合现实需求、护理人员队伍数量与质量不匹配的现实困境。基于ERG理论,对河北省Z医院护理人员的激励需求展开问卷调查,构建ERG理论视角下的护理人员激励机制,以有效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进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025年05期 v.45;No.217 4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国际强行法的识别与其允许制裁的限度及执行路径

    刘鎏;

    当前,国际强行法不仅未能有效约束制裁,反而为美西方国家绕过联合国安理会、规避条约和习惯国际法等正式国际法渊源、肆意实施单边制裁提供了理由和借口,因此,不能任由美西方单边解释和执行国际强行法。首先,国际强行法应落实到具体的诸如条约、习惯国际法等国际法渊源基础上,使制裁国不能肆意扩大解释;其次,即便制裁国的制裁行为具有国际法依据,也不意味着其可以随意实施制裁,其制裁行为必须在国际强行法允许的范围和限度内,遵守国际法治,满足合目的性与合比例性原则的要求;最后,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在抵御单边制裁中的合作,将国际强行法的执行纳入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多边体系。依据国际强行法的制裁应主要由联合国安理会执行,国际法院等国际司法机构也应在解决涉及国际强行法争端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2025年05期 v.45;No.217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涉企“查扣冻”失范的主要表现、成因分析与规制路径

    仇永胜;李秉豫;

    近年来,公安机关针对民营企业违规采取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司法的情况屡见不鲜,滥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的情形也不在少数。涉企查封、扣押、冻结措施适用失范现象的背后暴露了“重实体、轻程序”“重人身、轻财产”这一传统刑事诉讼理念之短板。此类措施适用失范现象的频发,既不符合我国刑事法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营商环境的优化建设,因此,应考虑在保证侦查效率的同时,规制与完善对民营企业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的制度流程,构建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强化落实对民营企业产权的法治保障。

    2025年05期 v.45;No.217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与文化研究

  •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素结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

    郭厚宏;孟飞;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结构-动力-方向”三维框架是从系统观念出发考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维度。在要素结构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蕴含着“显性-基础-核心-保障-表达”等五个层面的要素体系,在相互影响作用下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素结构;在动力机制方面,中华民族的内生动力、党的领导动力,形成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系统运行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方向维度方面,应紧抓工作重点、加强总体谋划、打造联动格局,注重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向纵深推进。

    2025年05期 v.45;No.217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前教育研究

  • 自尊的本质及其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张天羽;张向葵;张晓梅;

    自尊作为人格与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及社会适应性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三个维度探讨了自尊的本质,提出自尊是生命适应的心理根源、关系世界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尊重教育的心理基础。在教育实践层面,提出了“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念,开发了“感官评价法”与“榜样评价法”等创新评价方式,并构建了教师培训的“三维六步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丰富了自尊领域的学术成果,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45;No.217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

  • 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证分析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许晓春;田涛;

    本研究选取344篇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针对论文实证分析质量的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展开剖析,并对提升质量的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论文实证分析质量总体呈持续提高态势;论文整体规范性质量对实证分析质量提升的推动作用最为突出;文献综述、理论探讨、结果解释讨论等文字性工作的质量相对较高,而数据整理、假设检验与诊断、稳健性检验等技术性工作的质量欠佳,二者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学生存在实证专业知识缺失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这是制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实证分析质量,本研究建议采取强化论文质量管理、优化实证分析教育教学、加强实证技术训练以及重视数据资源建设等策略。

    2025年05期 v.45;No.217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师范生创新精神培养现状调查与路径优化研究

    唐川;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加速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为提高师范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效果,研究采用改编后的《师范生创新精神调查量表》,以843名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比不同个体属性师范生创新精神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个体属性差异对创新精神发展的影响,并以提升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质量为目标提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显示:师范生创新精神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个体属性差异在四个主体维度上的表现显隐并存;四个主体维度的发展水平不均衡,且四个维度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能对创新精神发展水平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基于此,学校应重视个体属性在师范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将人格特质评估结果作为选择创新教育方式的重要参考,探索差异化的激励考核评价机制,以提升师范生的创新精神。

    2025年05期 v.45;No.217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三维进路:价值主张、困境审视与数字赋能

    徐艳红;曳临华;

    教育数字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兴赛道以及塑造教育新优势的关键突破口,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度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通过从“价值—困境—路径”三个维度开展现实审视,可为推进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从价值层面而言,需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导向;从困境审视角度出发,需直面“多重矛盾”,化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痛点与症结;从数字赋能视角来看,需构建“创新生态”,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此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姿态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2025年05期 v.45;No.217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