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

  • 青年周恩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背景、思想历程及当代启示

    杨君;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从青少年时期他就胸怀大志,心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不懈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他曾主张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赴日留学前后,周恩来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思想开始产生重大转折。回国参与五四运动受挫后,青年周恩来离开故乡,远赴欧洲勤工俭学,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在欧洲,他亲身体验了帝国主义战争给经济社会造成的创伤,深入了解英法德等国社会现状和工人运动状况,并将目光转向苏俄,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反复比较,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青年周恩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历程,彰显了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揭示了他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的精神源头,也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留下了深刻启迪。

    2025年04期 v.45;No.21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美好生活构建的唯物史观透视——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考察

    陈泓君;牟晓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发的唯物史观原理为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美好生活具有生产实践性、多维向度性和构建过程性三个主要特征。就其具体建构来讲,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美好生活构建的根本动力,物质和精神生活普遍丰裕是美好生活构建的基本内容,世界普遍交往是美好生活构建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构建的终极指向。因此,新时代构建人民美好生活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证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优化美好生活的内在结构;坚持全球视野,拓展美好生活的空间场域。

    2025年04期 v.45;No.216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文学研究

  • 《聊斋志异》鬼怪命名的艺术匠心

    冯竹萱;黄威;

    《聊斋志异》在人物命名方面有着精妙的设计,形成了独特的系统,这一特点在鬼怪的命名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些独具匠心的名字起到了暗示原形、描摹神貌、寄寓情感的功能,是幽冥世界对人间的模仿与映射,为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丰富小说内涵服务。透过笔下鬼怪的姓名,作者或是寄托理想追求,给予肯定和赞美;或是宣泄一腔孤愤,表现讽刺与批判,将人生的思考与复杂的情感倾注于此,形成了巧夺天工的命名方式。

    2025年04期 v.45;No.216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新质生产力专题

  • “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概念发展史考察

    潘沁;宋玉敏;

    “新质生产力”由“生产力”概念演进而来,“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源于英文“produce”及拉丁语“producere”,意为引出、拉出之意。从概念发展史视角出发,系统考察西方经济学家语境中“生产力”概念的演进脉络,以此梳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思想起源;剖析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对“生产力”的阐释及指向,明确“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根基;同时,梳理早期工具书与英汉词典中“生产力”概念,考察近代中国语境下机器“生产力”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对“社会生产力”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进而厘清“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历史渊源。2023年9月,习近平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此概念的诞生及其话语形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历史轨迹,展现了生产力的全新话语结构,为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2025年04期 v.45;No.216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空间效应视角下科技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安徽省16地市的实证分析

    张继军;檀雅丽;

    研究基于2011—2022年安徽省各地市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选取空间杜宾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二者的空间关系和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二者均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对外开放水平和收入水平协同科技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干预起到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皖北地区的科技金融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皖南地区则相反。基于此,通过采取缩小皖南和皖北发展差距、优化城镇化路径、强化市场主导作用、深化对外开放、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加快科技金融创新等举措,助推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

    2025年04期 v.45;No.216 4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所有权结构对企业融资决策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基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研究

    徐铖;

    为深入探讨我国制造业企业所有权结构对融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全面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研究构建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指标体系,并将融资策略细分为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两个维度。研究采用2016—2022年沪深两市223家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现有数据,通过固定效应和完全修正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债务融资与ESG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而股权融资与ESG绩效之间不存在确定关系。此外,所有权集中度对企业的债务融资和ESG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因此建议,企业应更多依靠债务融资而非股权融资来提高ESG绩效,政策制定者应引导企业更好地获得债务融资而得到更高的ESG绩效。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

    2025年04期 v.45;No.216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法学研究

  • 环境侵权诉讼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之省思

    蓝冰;高玉谋;

    生态环境保护关乎人类福祉,通过惩罚性赔偿遏制环境侵权行为具有正当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规范建立了包含环境私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体系,但未明确环境公私益诉讼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关系和侵权人责任财产有限时的惩罚性赔偿金支付顺序,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也不尽合理。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惩罚性赔偿制度应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基于惩罚性赔偿的多重功能、民事责任性质以及制度目的,应构建环境公私益诉讼并行适用惩罚性赔偿与两类环境公益诉讼择一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双轨模式”、环境私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金优先支付制度,对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金计算进行倍数类型化设计,从而协调适用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2025年04期 v.45;No.216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概念界定、商标注册及建设路径

    刘晨晨;李梓萌;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也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媒介。当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概念界定不清,引发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模式不明,应从区域、公用和品牌等三个角度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行界定,明确其集体财产属性,引入公共信托制度。为了区域内当代以及后代成员利益,确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受托人,由受托人进行商标注册。积极探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路径,应合理制订公用品牌管理方案、构建多元合作的互助模式、深入挖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文化内涵。

    2025年04期 v.45;No.216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行政执法视角下虐待动物行为法律规制研究

    胡杰;李沐峰;

    虐待动物行为通过视觉暴力侵蚀社会伦理共识,因其严重公共危害性导致行政执法必须介入,以防范公共道德滑坡带来的社会风险。当前,相关立法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概念界定模糊等短板,而在司法实践中也面临执法依据缺失、部门权责交叉、行政执法运行机制不畅、社会共治机制不协调等困境。鉴于此,提出完善行政执法规制虐待动物行为的可行性路径,包括构建阶梯式法律规制体系、创新行政执法实施机制、实现多元协同治理格局,等等。要突破传统工具理性局限,通过制度革新将动物福利保护提升为文明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实现法律约束与社会价值的自觉统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模式。

    2025年04期 v.45;No.216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历史与文化研究

  •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党的组织体系构建、运行与作用

    黄进华;孙立焕;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后改称中共黑龙江省委)逐渐构建起垂直立体网格化的党组织体系。在垂直维度上,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省委)发挥中心县工委和地委的战略轴心作用,盘活党的组织体系运转;在立体维度上,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省委)通过建立省政府党团(党组)、军区党委(军事部党委),实现党、政、军系统紧密连结,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地;在网格形态上,黑龙江省党组织扩大党员队伍,广泛建立基层支部,实现党组织的迅速发展。通过党的组织体系构建和运行,我党高效实现“从头到脚站立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全面完成清剿匪患、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支援前线等艰巨任务。

    2025年04期 v.45;No.216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学前教育研究

  • 儿童观演进对儿童哲学实践的影响:本土化路径与反思

    杜春娟;

    以儿童哲学活动本土化研究为视角,梳理儿童哲学活动的发展历程,分析儿童哲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传统儿童观对哲学精神的忽视、保守儿童观工具理性主导、科学儿童观关怀性思维不足对当代儿童哲学实践的影响,揭示教师倾听缺失、价值理性式微、评价机制片面等问题根源。基于此,提出以“倾听文化”回应传统儿童观的权威压制,以“全人教育”平衡保守儿童观的工具理性,以“关怀性思维”弥补科学化儿童观的情感疏离的本土化儿童哲学实践建构路径,推动儿童哲学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度变革,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

    2025年04期 v.45;No.216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

  • 新质生产力赋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能、价值及路径探析

    刘紫微;解盛帅;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性发展,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全面的赋能。在可能性层面上,新质生产力通过整合生态理念、促进教育内容的更新换代、创新教育方式和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在价值层面上,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核心助力生态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了生态的协同治理,强化了生态修复的理念,也促进了生态教育体系与产业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生态人才提供了支持。在实践路径层面上,提出了利用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资源,构建国家级教育平台与虚拟实验室,强化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实践体验感,并通过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等方式形成教育合力。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培养复合型生态人才的重要路径,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持续的动能。

    2025年04期 v.45;No.216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枫桥经验”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

    冯妍;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重构与资源整合推动了教育场域的功能性变革。“枫桥经验”作为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典型范式,其“预防-化解-服务”的治理逻辑与“五个坚持”的治理原则,为学生社区治理体系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基于SWOT分析框架的系统研究表明,通过党建引领机制重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三治融合”体系构建、“四防并举”风险防控、共建共享机制完善等实践路径,可以有效破解当前学生社区建设中存在的治理困境,实现从“管理本位”传统范式向“治理本位”现代范式的转型,以期为新时代高校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4期 v.45;No.216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